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17 点击次数:118
1934年12月1日傍晚,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诺夫前往斯莫尔尼宫办公。当他行至三楼走廊时,一名歹徒突然从阴影中冲出,朝他胸口连开两枪,书记当场倒在血泊中。闻讯赶来的警卫立即制服了试图逃跑的凶手。
基诺夫被子弹击中要害,当场身亡,连一句遗言都没能留下。他的副手丘多夫得知这一噩耗后,第一时间拨通了克里姆林宫的电话,向斯大林汇报了这起暗杀事件。
那会儿,斯大林正和莫诺托夫、日丹诺夫、卡冈诺维奇他们开个小会。一听基诺夫被刺的消息,斯大林立马火冒三丈,抄起电话就吼了一嗓子:“这帮饭桶!”
当晚,他带领一队内务部成员和多名政府要员,搭乘夜间列车前往列宁格勒,并直接对嫌疑人进行了审讯。
斯大林认为,斯莫尔尼宫作为政府办公场所,本身就有着严密的安保措施。像基诺夫这样的高层领导,身边通常都有超过20名警卫保护。即便如此,他还是在斯莫尔尼宫内遇害,这显然不是一起普通的暗杀案件。
没过多久,嫌疑人就全盘托出了作案的全过程。
犯下罪行的人叫列昂尼德·尼古拉耶夫,年仅20岁,是党组织的一员。
尼古拉耶夫回忆,他从小在列宁格勒长大,父亲早逝让他的童年蒙上了阴影。同学的讥讽和欺凌成了家常便饭,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他,导致成年后的他性格变得异常敏感,容易动怒。
尼古拉耶夫坦言,成年后的生活依然充满坎坷。刚满18岁那年,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,随即结识了未来的伴侣米丽达·德拉乌列。婚后不久,他们迎来了两个健康活泼的男孩,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限欢乐。
尼古拉耶夫的家庭虽然给了他不少慰藉,但他在事业上却屡屡受挫。无论换到哪个岗位,他都无法稳定下来,总是干不了多久就离开。
1933年,尼古拉耶夫被派往列宁格勒党史研究所任职,这份工作让他感到十分满意。然而,没过多久,研究所开始实施机构调整,打算将年轻党员调往运输部门。尼古拉耶夫坚决反对这一调动,他给出的理由是身体状况不佳,需要休养,再加上家中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料,无法长期在外奔波。由于他拒绝服从上级命令,最终不仅被剥夺了党员身份,还失去了公职。
尼古拉耶夫失业后,很快被恢复了党籍,并被分配到工厂上班。然而,习惯了办公室工作的他对体力劳动十分抵触,于是频繁向党政部门及高层领导递交申诉信,声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对待,并强烈要求获得疗养资格,安排他去疗养。
他寄出的信件全都杳无音讯,仿佛泥牛入海。雪上加霜的是,因为他长期没有工作,连粮食配给证也被收回了。现在,全家六口人的生计,全靠妻子米丽达微薄的收入苦苦支撑。
生活的艰难和事业的挫折,让尼古拉耶夫产生了对社会进行报复的念头。他在日记中写下:“我的枪击,将会像日里亚波夫一样!”
尼古拉耶夫为了报复,将基诺夫锁定为下手对象,他悄悄潜入斯莫尔尼宫,成功实施了针对基诺夫的暗杀行动。
在尼古拉耶夫坦白罪行后,执行枪决的命令迅速下达。
基诺夫的遗体被送往莫斯科后,斯大林不仅主持了盛大的国葬仪式,还亲自为其扶灵送行。这种极高的礼遇,在斯大林执政期间极为罕见,充分体现了斯大林对基诺夫去世的深切悲痛与不舍。
基诺夫比斯大林年轻九岁,自幼失去双亲,在孤儿院度过童年。童年的艰辛让他早早对沙皇的腐败统治深恶痛绝。正因如此,他在十八岁那年投身布尔什维克,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拥护者。
基诺夫投身革命事业时,不仅大力推动思想传播,更在革命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他因策划革命行动和发行禁制出版物,先后两次被当局拘押。在监禁期间,他遭受了严酷的刑罚,但始终坚守信念。
革命年代,基诺夫创作了许多传播革命理念的文章。他在前线总是冲锋在前,带领队伍屡战屡胜。可以说,他是革命队伍中的多面手,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。凭借过人的才能,他多次化解了党内的各种危机,为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。
基诺夫与斯大林在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。列宁逝世后,基诺夫完全有能力竞争联共中央书记一职,但他选择全力支持斯大林,并在斯大林当选联共中央总书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1926年,斯大林将基诺夫提拔为列宁格勒地区的党委书记。
列宁格勒州在斯大林眼里始终是个棘手的问题。这个地区在苏联成立前就是俄罗斯的文化和政治心脏。即便后来莫斯科接过了首都的职能,列宁格勒人依旧觉得自己的城市才是国家的真正中心。即便在赢得列宁格勒保卫战后,当地居民依然坚信,这场胜利的根源并非来自苏维埃政权,而是这座城市传承了几个世纪的俄罗斯民族精神。
因此,坚决反对“双都”设想的斯大林,派遣了他最信赖且才干出众的基诺夫,出任列宁格勒的最高领导人。
基诺夫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推进变革,尤其把工业建设放在首位。在他的带领下,列宁格勒迅速步入正轨,经济蓬勃发展,城市景象也随之改观,展现出全新的气象。
基诺夫在列宁格勒推行了激进的农业改革,他强行没收了富人的土地和房屋,将其分配给贫困群众,并将这些富人遣散到各地参与国家建设项目。这一系列举措让他在当地赢得了极高的声望。每当人们提起列宁格勒,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他,他也因此成为苏共领导层中备受瞩目的重要人物。
出众的树木总是最先被狂风吹倒。
1929年,《真理报》刊登了一篇批评基诺夫的文章,指出他存在"右倾"倾向。
不久之后,关于基诺夫与反对派勾结的指控接连不断。在这个紧要关头,斯大林公开表示,尽管基诺夫在宣传工作中存在失误,但我们应当基于他在列宁格勒的积极贡献,给予公正的评价。斯大林的这一立场,使基诺夫避免了政治风波,不仅保住了职位,也维护了他在党内的声誉。
1930年,基诺夫成功当选政治局委员,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政治局成员。不久之后,他又迅速晋升为苏共中央书记。
斯大林的支持和提携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基诺夫虽然受到斯大林的赏识和重用,但他并没有一味顺从。例如,斯大林打算处决政治对手时,基诺夫就公开表达了反对意见。
基诺夫的行动在那个年代无异于玩火,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扣上政敌帮凶的帽子,最轻也得蹲大牢,严重的话连命都保不住。正因为如此,没人愿意拿自己的政治生命去挑战斯大林的权威。幸运的是,斯大林并没有对基诺夫采取任何报复措施。这件事让大家都觉得,斯大林之所以如此器重基诺夫,是因为把他当成了自己的接班人。
然而,那时候发生了一件事,闹得沸沸扬扬。
1934年初,苏联在莫斯科举办了第17届党代会。根据历史记录,这次会议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推到了顶峰。与会代表们不遗余力地颂扬斯大林,他的名字在会议期间被不断重复,次数超过了千次。
在众人对斯大林大加赞美的同时,一些手握重权却对其心怀不满的人开始秘密行动。他们私下接触基诺夫,试图推举他取代斯大林,成为新的中央总书记。
基诺夫觉得这可能是敌对派系精心布置的圈套,于是他没有采纳这个提议,反而将整个情况如实向斯大林进行了报告。
然而,形势的演变让基诺夫百口莫辩。在随后的投票环节中,斯大林意外收到了292张反对票,而基诺夫的反对票只有寥寥3张。这一结果预示着,基诺夫将成为新任中央总书记,取代斯大林的职位。
经过一番内部运作,选举委员会公布的结果显示,斯大林仅获得3张反对票,而基诺夫则得到了4张。这一微小的票数差异,使得斯大林保住了中央总书记的位子。
会议一结束,斯大林便提议让基诺夫调回莫斯科任职,然而基诺夫婉拒了这一安排。
基诺夫回到列宁格勒后,未经请示中央,直接动用军粮储备,救济了因旱灾流落到城市讨生活的灾民。
就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,基诺夫遭遇暗杀不幸离世。
斯大林亲自审问了行刺者,并做出了定论。然而,群众的疑虑依然难以消除。人们不禁要问:刺客为何能如此轻松地闯入大楼?基洛夫的贴身警卫本该时刻守护在他左右,为何事发时却集体消失?这些疑点始终缺乏令人信服的说法。
在季诺维也夫等人被捕后,他们坦白曾经对斯大林提出过批评,但坚决否认参与基诺夫遇刺案。虽然缺乏确凿证据,他们仍被判处至少10年或更长的徒刑。
随后,斯大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。基洛夫遇刺案成为导火索,数百人因此被捕并遭到处决,其中包括许多与斯大林政见相左的人士。
1956年,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,在第二十次党代会上公开披露了斯大林时代鲜为人知的残酷行径。他还指认斯大林是基洛夫遇刺案背后的真正主谋。
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,重新审查了基诺夫遇害事件。根据调查结果,他明确表示这起案件没有复杂的幕后策划,纯粹是凶手单独作案。这一结论不仅洗清了斯大林与该案的关联,也让此前因此案受牵连的无辜者得以昭雪。
戈尔巴乔夫也坦言,斯大林借"基诺夫遇刺事件"之名,对所谓的反对派展开了无情的打击。
基诺夫的遇刺事件尽管屡次被后来的执政者提及,但由于时间跨度太大,这桩错综复杂的案件是否涉及政治因素,如今已难以查证。然而,作为始终反对斯大林用极端方式打压异己的基诺夫,恐怕未曾料到,他的被害竟会引发苏联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政治清洗,成千上万的人不是战死沙场,而是倒在了同胞的枪口下。此外,他的死亡还直接导致了苏联高层权力结构的剧烈震荡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这场风波也为后来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伏笔。